桤木河畔播种绿色未来:一堂沉浸式水生态课如何让SDGs在孩子心中扎根

春日的桤木河畔,碧波轻漾,白鹭低徊。在第56个世界地球日之际,20组来自复旦大学四川校友会、四川大学校友会与成都高新区盛华社区的家庭走进中国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水资源管理方案崇州桤木河小流域治理示范培训基地,在潺潺流水与鸟语花香中,开启了一场融学术性、实践性与启发性于一体的水生态保护探索之旅。这场特别的科学考察行动,以“读懂一滴水,才能守护整片海”为主题,将联合国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绿色行动指南,为孩子们打开了理解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全新视角。

理论筑基:解码SDGs与流域治理的共生之道

在SDGs可持续目标展板前,成都市零碳协同促进会的专家通过桤木河流域生态修复的鲜活案例,阐释清洁饮水(目标6)、陆地生态(目标15)、气候行动(目标13)等目标的深度联结。 “每条河流都是地球的毛细血管,我们的选择将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通过”生态多米诺”互动游戏,直观展现居民生活、农业生产与水生态的蝴蝶效应。孩子们发现:拆除一片芦苇(生物多样性丧失)竟会引发鱼类减少(目标14)、水质恶化(目标6)的连锁反应。

实践求真:桤木河生态科考行动

四川崇州市是中国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水资源管理方案(以下简称“水方案”)首批项目示范区之一。自2007年水方案启动以来,崇州市水务局先后实施了“改善中国农村地区饮水安全与水资源综合管理的水治理和水源性疾病控制”、“羊马河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示范整治项目、“乐在农家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项目”和“桤木河流域水系连通项目”等4个项目,在改善当地饮水安全条件、落实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涉水治理能力等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获得各方积极认可与肯定。鉴于此,根据四川崇州市地理位置,充分发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平台优势,建立崇州桤木河小流域治理示范培训基地,面向国内、国际(中亚、东南亚、南亚等发展中国家)水务人员和社区公众,宣传分享崇州市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领域积累的技术、工程和管理经验,展示我国治水方案与智慧。

沿着培训基地的户外科普路线,亲子家庭化身“河流卫士”,在专家指导下开展系统性生态诊断:

水质把脉:观察水质监测设备,通过了解水质指标,解了河流的生态现状;

生物普查:通过观测记录白鹭、黑水鸡等多种湿地生物和昆虫群落学习生物多样性有关知识。

生态处方:识别菖蒲、鸢尾等净水植物,了解“生态浮岛”构成和作用。

“原来污水里的‘小虫子’是水质监测员!”8岁的欣欣在实验手册上郑重写下观察结论。这种将实验室搬进自然的科普模式,让抽象知识化作指尖可触的生态密码。

实践育人:从净水实验到未来承诺

活动高潮出现在”水净化创意工坊”——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孩子们利用砂石、活性炭等材料,将废旧塑料瓶改造成简易净水装置。当浑浊河水经过层层过滤变得清澈时,欢呼声与掌声回荡河岸。。”这个‘魔法瓶’要放在小区池塘!”10岁的航航已开始构思社区改造计划。

在活动最后,每个参与的孩子都对自己所理解的SDGs议题提出了自己的期待和心愿,稚嫩的声音描述着宏大愿景:”希望将来能够帮助贫穷国家和地区开发水资源’”(希希,9岁)、”我希望所有的人都可以享受到干净清洁的水源”(霖霖,9岁)。正如带队专家所言:”或许孩子们尚未完全理解SDGs的全部内涵,但当他们坐在河岸边记录数据时,可持续发展的基因已悄然植入。”

暮色中的桤木河泛起粼粼波光,河岸边芦苇随风轻摆。这场春日里的生态启蒙,或许就像10岁参与者小宇在活动手册中所写:“今天我成了地球的‘小医生’,虽然开的药方很小,但很多小朋友一起努力,就能让生病的河流笑起来。”

未来,崇州桤木河示范基地正从区域治水实践升维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价值转化器”。通过示范基地将流域综合治理、社区参与式治水等中国经验标准化输出,为发展中国家破解水危机提供可复制的系统方案,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超越技术层面的文明参照。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